集束炸彈其實就是子母炸彈。
所謂子母炸彈,就是投出去是一枚母炸彈,會自動分解為無數網球大小的子炸彈。
這些子炸彈可以覆蓋很大一塊地區(qū),造成很強的面殺傷。
比如,美軍有1000磅的CBU-87/B型集束炸彈,它攜帶202個子炸彈,每個子炸彈可以碎裂成300個金屬碎片。
也就是說,一旦爆炸,炸彈可以發(fā)射出6萬個金屬碎片,威力非常巨大。
但是,集束炸彈存在2個很嚴重的問題:
第一,誤傷問題。
集束炸彈不同于普通炸彈,它是覆蓋面很廣的面殺傷武器。
所以,一旦集束炸彈出現偏差,就很容易造成誤傷。
在1999年5月7日,北約用集束炸彈攻擊塞爾維亞尼什機場。
投彈期間,2枚集束炸彈出現偏差,部分子炸彈被受到強風干擾,落在市中心3個地方,造成平民傷亡。
塞爾維亞方面認為:15名平民被打死、8名平民受重傷、11名平民受輕傷、120棟住房受損、47棟被毀、15輛汽車損毀。
由此可見,集束炸彈一旦有偏差落在居民區(qū),會造成很嚴重的傷亡,大家注意有167棟房屋受損。
第二,未爆彈問題。
看過電影《奪金三王》的朋友,應該記得一個場面。
幾個美國兵用一頭牛模擬伊拉克士兵,進行戰(zhàn)術演練。
結果他們包圍牛時,牛向后跑了幾步,突然炸成了碎片。美國兵非常奇怪,因為這里已經掃過了地雷,牛不應該觸雷。
實際上,牛是被集束炸彈炸飛的。
這是因為,集束炸彈比地雷更小,墜入土地更深(可以達到半米以上),采用普通的排雷方法很難發(fā)現。而集束炸彈爆炸的威力,卻不亞于反步兵地雷,甚至更強,這對于平民造成很大隱患。
而且,集束炸彈的未爆炸率比較高,北約認為,有8%—12%的集束炸彈沒有爆炸。
在國際助殘組織的案例搜集中,有13,306遭受集束炸彈殺傷的案例,其中98%為平民,其中的27%是兒童。
2018年,老撾境內有人觸雷身亡。老撾軍方發(fā)現,死者并不是被地雷炸死,而是一枚在1973年由美國人投擲的集束炸彈的子炸彈。由于炸彈比地雷擁有更好的保存能力,所以直到40多年后仍然可以殺人。
所以,2008年5月30日,全球107國的代表在都柏林達成《集束彈藥公約》,同年12月在奧斯陸正式開放予各國簽署。根據這一公約,各國武裝力量須在8年內全部銷毀集束炸彈。但美國、中國、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和巴西未同意簽署,這7國是集束炸彈的主要制造國。
集束炸彈最集中的使用,是在海灣戰(zhàn)爭和科索沃戰(zhàn)爭中。
1999年海灣戰(zhàn)爭中,數萬個子炸彈沒有爆炸。戰(zhàn)爭結束后,伊拉克和科威特常常發(fā)聲因子炸彈的爆炸造成年人員傷亡。這些子炸彈,有的暴露在地表,有的則是插在入深達半米的地下。想要用傳統(tǒng)的排雷方式清除未引爆的子炸彈,實在是難于登天!
2006年,黎巴嫩和以色列的戰(zhàn)爭中,以色列軍隊在黎巴嫩了投入了大量集束炸彈,大量黎巴嫩平民受到未爆炸的集束炸彈威脅。70歲的侯賽因老漢,在自己家小花園里,一枚集束炸彈從樹枝上墜落,炸傷了他的頭部。侯賽因還是比較富有的家庭,掃雷不對用了很長時間幫他們排雷,而那些普通家庭,可能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