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jù)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盡管2014年獲得中國永久居留證的外籍人士達到1576人,同比增長163%,但絕對數(shù)量和美、加等國相比相差很大:2015年美國吸收移民總數(shù)逾100萬人,而2016年加拿大移民總配額也達到30萬之多。
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和美國、加拿大這樣的移民、半移民國家國情差異很大,自不能照搬照抄后者經(jīng)驗。但自2004年中國開始實行“綠卡”制度以來,這一制度的主要設定初衷——吸納外國優(yōu)秀人才,為本國發(fā)展服務,卻和美國“綠卡”、加拿大“楓葉卡”的設計初衷不謀而合。
但毋庸諱言,“中國綠卡”設立10多年來,在上述設定方面尚不能滿足中國建設現(xiàn)代化的需要,絕大多數(shù)年富力強的外籍引進人才,是拿著中國頒發(fā)的工作簽證在中國服務,“住滿年限”、“高級管理人員身份”和“薪酬標準”三條標尺,成為妨礙他們“拿中國身份”的三條“鐵限”。
如何才能讓“中國綠卡”充分發(fā)揮“為國引賢”的設定初衷?
其實美國“綠卡”或加拿大“楓葉卡”的準入標準都是很嚴格的,但在設定上卻都遵循一條“按圖索驥、擇才準入”的通路,即為申請者設定明確的年齡、學歷、教育及工作背景、語言能力、財務負擔能力標尺,并根據(jù)實際情況的變化隨時調整這些標尺,符合這些標尺者可以申請永久居民“身份”,經(jīng)嚴格考核程序后頒發(fā),持卡人憑“綠卡”和“工卡”在工作、居住、子女就學等方面享受“準國民待遇”,但能否找到對口工作、薪酬多少、職位如何,則完全是市場行為。
與之相比,“中國綠卡”的程序是顛倒的:申請者首先要在中國居住生活很多年,其次要有高職高薪,如此一來,所有“中國綠卡族”事實上都早已為中國工作多年,是已經(jīng)被引入的賢才——既如此,有沒有“綠卡”實際上已成為一個疊床架屋的設定。
當然,“中國綠卡族”較普通的工作簽證持有者,在生活等方面享有更多便利,但和國外相比,這種便利其實也是有限的,且過高的門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綠卡”對外國高級人才“拴心留人”的功用。
要充分發(fā)揮“中國綠卡”在引進和穩(wěn)定外國優(yōu)秀人才方面的“助推”作用,當務之急,是借鑒國外先進經(jīng)驗,將當初因種種原因被顛倒的“因果”重新理順過來。即像美國“綠卡”、加拿大“楓葉卡”那樣,將“準入”關口放在“國門”,根據(jù)國內人才需要和缺口,為申請“中國綠卡”者設置相應的專業(yè)、學歷等門檻,并根據(jù)需求變化隨時調整。
如此,可吸引更多符合中國需要、有為中國發(fā)展服務意愿的外國人才來中國“拿身份”,長期工作和生活,也可為這些“持卡族”提供更多應有的權益和便利。
綠卡和國籍的區(qū)別:
簡單的說,美國綠卡持有者只是永久性美國居民并不是美國公民,不享有公民應有的部分權利。美國國籍是指擁有美利堅合眾國聯(lián)邦公民身份的個人,享有美國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外國公民可通過申請方式、經(jīng)審核符合條件后,方可以加入美國國籍。
美國永久居民卡亦稱作綠卡,是用于證明外國人在美利堅合眾國境內擁有永久居民身份的一種身份證。“獲得綠卡”則用于指稱成為永久居民的移民過程。綠卡持有者的合法永久居留權是由官方授予的移民福利,其中包括有條件地在美國居留與獲取工作的許可。持有者必須保持他的永久居民身份,如果該身份所需的某個條件不再滿足時,持有者將可能失掉該身份。

拓展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