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晚9時,光谷關(guān)山大道新玉路兩邊,K11和保利國際夜市燈火通明,人流如織。網(wǎng)紅大排檔、新奇的手工小玩意,吸引三鎮(zhèn)市民紛紛前來游玩。
從漢口家中坐車過來,周元一下車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人們往來馬路兩邊,尋找著心儀的店鋪、商品和美食。可一旦紅綠燈轉(zhuǎn)換,馬路上,行人、車輛都停了下來,靜靜地等候。
周元大學畢業(yè)后到法國留學6年,回國后一直在上海工作,直到今年回家過年才在武漢多待了一段時間,覺得武漢的變化巨大。
她說:“前幾年回來,我看到武漢的硬件已逐漸與國際標準接軌,但車輛‘搶’紅燈、人車爭道現(xiàn)象仍隨處可見。今年回武漢后,我發(fā)現(xiàn)情況完全不一樣,路上別車搶道的司機越來越少,在斑馬線前停車禮讓行人的司機越來越多,禮讓行車、文明行硻n閃誦路縞小?rdquo;
而這種變化,在長江日報記者采訪中被越來越多的武漢人、來武漢的人提及。

軍運會期間,即使是在早晚高峰,仍沒有一輛機動車駛上軍運會專用道。記者肖僖攝
軍運會專用道、公交車專用道
各行其道已成自覺行為
住在漢口后湖地區(qū)的張源每天都要開車去光谷上班,竹葉山立交橋、二七長江大橋是他每天必經(jīng)之路。“我每天上班雖然看起來遠,但開車也就半個小時,只要過了竹葉山立交橋和二七長江大橋,就一路暢通。”
張源說:“二七長江大橋最右側(cè)有一條公交車專用道。每天早晚高峰,跟左邊三股車道車輛排隊通行相比,公交車專用道顯得格外‘空曠’,但很少有社會車輛開到公交車專用道上。大家都習慣了——這股車道是闊交車專用的,我們要讓出來。”
根據(jù)規(guī)定,工作日早晚高峰期間,禁止社會車輛通行公交車專用道。記者看到,即使在平峰期間,公交車專用道上也比其他車道空。張源說:“就算是平時,我也盡量不把車子開到公交車專用道上,習慣成自然。”
正是養(yǎng)成了這樣的禮讓習慣,2019年軍運會期間,“軍運會專用道”成為武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軍運會專用道從正式啟用的第一天起,市民就充分發(fā)揮城市主人翁精神,空出軍運會專用道,自覺禮讓賽事車輛。各國選手、全國人民都為武漢市民的包容友善、文明禮讓點贊。
武漢市公安交管局負責人說,當時有底氣提出用“軍運會專用道”代替“單雙號限行”等影響更大的措施,正是看到武漢人已經(jīng)形成對專用道禮讓的習慣。這個底氣是武漢市民給的。
交會路口“車讓車”輪流通行
彼此“等一下”狹路變通途

姑嫂樹高架連通三環(huán)線匝道
武漢有很多高架橋、立交橋,Y形路口總是快速路上的堵點。從竹葉山立交橋前往二七長江大橋,要經(jīng)過一個左轉(zhuǎn)匝道。車輛左轉(zhuǎn)時,與右轉(zhuǎn)往漢口火車站方向的車輛在一條匝道上。“其實,我走的方向并不堵,但右轉(zhuǎn)車輛轉(zhuǎn)不過去,就堵住了我的路。”市民王婷婷說,“以前,總有車輛等不及,開到匝道口加塞。這樣就更堵了,你也不讓,我也不讓,都過不去。”
后來,公安交管部門在匝道處掛上一塊提醒標牌,上寫“匝道輪流通行”,并在匝道口加裝電子眼,專門抓拍加塞行為。“后來,大家就習慣了左轉(zhuǎn)走一輛車,再右轉(zhuǎn)走一輛車,都不搶,反而好走了,走著走著就成了習慣。”王婷婷說。
在航空路立交橋轉(zhuǎn)盤二層,自從養(yǎng)成“輪流通行”的習慣后,司機都心平氣和了,“等一下”“讓一下”,通行效率明顯提高。
斑馬線前“車讓人”“人讓車”
讓出文明新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