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怎么死的?據說是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后身亡,年僅二十六歲。事情就只是這么簡單嗎,是否另有隱情?刺客會是誰,因何事刺殺孫策?孫策和孫權關系又如何?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孫策之死究竟是否蘊藏著什么玄機。
孫策與孫權性格各異,在戰(zhàn)略觀點上矛盾很大,孫權要實現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必須奪取孫策的權位。加之外界的影響,很可能謀殺孫策。在《三國志·吳書·孫策傳》中,陳壽對孫策的評價是:“策英氣杰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他指出了孫策力能勝人,有“小霸王”式的剛猛之氣;又指出了他性情浮躁、不會用人等特點。
張(纟龍)勸道:“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宜輕敵小寇,愿將軍自重。”孫策卻無可奈何地說:“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問題有多么嚴重,軍中諸將對他的態(tài)度持有異議。后來,孫策在丹徒西山獵鹿時,眾將和從人遲遲在后,策遇到許貢三客行刺,只身徒手力敵,以致“被傷至重”。孫權卻不像這樣。陳壽在《三國志·孫權傳》中的評價是:“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yè)。”

孫策
”像孫策這人,整年在外帶兵征戰(zhàn),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蹤。再說孫策出外打獵。外人很難知曉,許家三客又怎么會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在時間、地點及人數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這難道不令人懷疑嗎?
從孫權對家庭成員的態(tài)度來看,孫策之死也有不少可疑之處。據《三國志·孫堅傳》上說:“堅四子:策、權、翊、匡。”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說:“堅有五子:策、權、翊、匡,吳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據后人考證:孫堅有五子較為可靠。

孫策
我們已經知道孫策是被人刺殺的,孫權坐領了江東,而孫翊及其他兄弟卻很少提到。我們先來看一看孫翊!度龂·吳書·孫翊傳》上說:“孫翊,字叔弼,權弟也,驍悍果烈。有兄策風。”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記載:“翊名儼,性似策。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而策呼權,佩以印綬。”從中可看出,孫策死后,繼兄位的可以是孫權。還有可以是孫翊。孫翊為什么沒有能夠繼承兄位呢?后來,孫翊也像長兄一樣被人刺殺,刺客卻是自己的從人邊洪。
據《三國志·孫翊傳》上記載:“初,孫權殺吳郡太守盛憲,憲故孝廉媯覽、戴員亡匿山中,孫翊為丹揚,皆禮致之。覽為大都督督兵,員為郡丞。”這樣,就可看出,孫權要殺媯覽、戴員二人,可孫翊卻禮遇他們,予以重用,孫翊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孫翊對媯覽、戴員二人有恩,他們又怎會殺恩人孫翊,除掉自己的保護傘呢?在《三國志》中,媯覽、戴員二人并無叛意,后孫權派孫河前去責怒二人,他們覺得:“伯海(即孫河)與將軍疏遠,而責我乃耳。討虜若來,吾屬無遺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劉馥。
裴松之注引《吳歷》的話:“翊出入常持刀,爾時有酒色?帐炙涂停閺暮箜今,郡中擾亂。無救翊者,遂為洪所殺,進走入山。徐氏購募追捕。中宿乃得,覽、員歸罪殺洪。”這中間疑問很多,刺殺者為什么會是身邊的從人?他怎會成為孫翊家中的親兵呢?他為什么要殺孫翊?整個郡中怎會無一人來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