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廣東鎮(zhèn)平(今蕉嶺)人,二次大戰(zhàn)期間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軍官,民國抗日將領,畢業(yè)于黃埔軍校第四期,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師部參謀(參議官)、旅部參謀主任等。1905年4月26日出生于廣東蕉嶺縣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12月,考進黃埔軍校第四期。曾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倉庫,堅守4天4夜,擊退日軍6次進攻,斃敵數(shù)百人,被當時的報紙媒體與楚漢相爭時田橫的八百義士作比較,被稱作是“八百壯士”,而謝晉元的英名也被人民廣為傳頌。1941年4月24日被刺身亡。
少年時代
謝晉元的童年,正處在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時期。
1912年,蔡元培、吳玉章倡導的新文化運動,正在全國各地興起。那時,尖坑村的父老鄉(xiāng)親很快接受了新思想,就在村中利用幾間舊平房創(chuàng)辦新學,用新思想教育民眾,所以為學校取名“育民學校”。
1913年春,父親將9歲的謝晉元送到育民學校讀書。老師除教授算術、珠算外,還教《三字經(jīng)》、《千字文》、《增廣賢文》等作為識字課本。
老師結合教學,宣傳孫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進行“天下為公”的愛國愛民的思想教育,講授“禮義廉恥”的做人做事的道德準則。謝晉元在育民學校讀書四年,就受到了新文化進步思想的啟蒙教育。

1919年,15歲的謝晉元以優(yōu)良成績考上省立梅縣第五中學(今梅州中學)。謝晉元在梅縣的讀書生活十分艱苦,但他絲毫沒有氣餒,相反他更加發(fā)奮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學好書本知識在人生事業(yè)上至關重要。他在后來的日記中這樣寫道:“要努力勤讀,以求增進個人的學識,凡一切事業(yè),均由學問為出發(fā)點,沒有學問,無論是很好的很簡單的事都做不好,而且會做壞”。
1919年,在全國開展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賣國賊的斗爭形勢下,梅縣許多青年學生包括謝晉元都參加到這場反帝反軍閥的斗爭浪潮中去。在宣傳活動中,他深切體會到青年人若只求空談理論,不求實際斗爭,這樣的斗爭必然會失敗。于是謝晉元決心以三民主義為原則,身體力行去奮斗。
投筆從戎
1925年,謝晉元在聲援“五卅運動”示威大游行的斗爭中,目睹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暴行,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封建軍閥作亂,人民不得安寧。同時,也看到了人民的革.命力量,看到了周恩來親自組織黃埔軍校學生參加示威游行。于是,謝晉元毅然投筆從戎,并賦從戎詩一首:“河山破碎實堪傷,休作庸夫戀故鄉(xiāng)。投筆愿從班定遠,千古青史尚留芳”。
1925年12月,謝晉元從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畢業(yè),轉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先入步兵科,后轉政治科,是政治大隊第三隊學生。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葉劍英任教授部副主任,謝晉元經(jīng)常聆聽革.命思想教育。
1926年7月,廣東革.命zf決定北伐,就讀于黃埔軍校的謝晉元提前畢業(yè),參加北伐戰(zhàn)爭。北伐的國民革.命軍八個軍約10萬人,分中、西、東三路進軍。當時,謝晉元隸屬東路北伐軍,在第十四師師長馮軼裴的指揮下,任排長,率領一排人馬,在東路北伐軍駐守汕頭地區(qū)前線英勇作戰(zhàn),掃蕩孫傳芳在福建、浙江的軍隊。
10月上旬,孫傳芳的福建軍務督辦周蔭人,趁國民革.命軍在廣東兵力薄弱之機,率領4個軍3萬余人南下,分3路進攻廣東。先后占領了蕉嶺、松口、饒平等地。并在永定設立行營,補給物資,指揮作戰(zhàn)。
在這種敵情下,謝晉元率領一排人馬參加襲擊永定城的戰(zhàn)斗,三天三夜,攻克永定,全殲永定之敵4500人,周蔭人率千余人越城逃走。11月8日,十四師在漳州不戰(zhàn)而勝,逼近福州。謝晉元在永定、漳州等戰(zhàn)役中,身先士卒,英勇果斷,沖鋒殺敵,初建戰(zhàn)功。因此由排長升至少尉連長。
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攻占了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1927年1月,國民zf從廣州遷到武漢,并召開國民檔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及國民zf委員臨時聯(lián)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