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是誰?
鄭光祖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平事跡不詳。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xiàn)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huán)》、《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zhàn)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后三種被質(zhì)疑并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shù)二套流傳。
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0—1321以后),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名不詳,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他的年輩晚于關(guān)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約在至元1250年,卒年約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
馬致遠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大都(現(xiàn)今北京)人。因《天凈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已選入7年級上人教版語文15課古代詩歌四首之一)。所做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后葬于祖塋。

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chuàng)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馬致遠從事雜劇創(chuàng)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于著錄的有16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李時中、紅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有《東籬樂府》。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于元代的戲曲藝術(shù),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于明傳奇(南曲),后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從本質(zhì)上說沒區(qū)別。要說有區(qū)別,只是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宋詞是在唐詩的基礎(chǔ)上,為應和社會生活需求而對詩進行的改良,說白了,詞就是方便演唱的詩。而元曲則是在宋詞的基礎(chǔ)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詞,是隨著元朝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而強制性推行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元曲也叫胡曲,元就是元朝的意思。
宋詞與元曲的最大區(qū)別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僭谡种饪稍诰涫谆蚓渲屑右r字,更自由,更靈活也更適合使用口語。
②兩者用韻不同。元曲用的是當時北方話音韻。協(xié)韻方法是通押一韻不換韻。
③元曲對仗形式比較豐富,除偶句外,三句四句皆可對。還有隔句對聯(lián)珠對等。
此外,元曲還有"務頭"、"俳體"等形式特點。
宋詞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學樣式上詞,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diào)名,叫做“詞牌”,依調(diào)填詞叫“依聲”。詞別名“長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藱nざ嘆涫譴實謀鵜竊詒彼問逼,长秶@淙詞譴實謀久?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diào)”。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qū)流傳開來。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shù)、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zhuǎn);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quán),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zhàn)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