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見別的孩子和自己的父親在一起,我都會埋怨你,怎么能在我那么小的時候就離開?我那時候還那么小呢,小得連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懂,這些年我是怎么長大的,你不知道吧?”
卓詩拉拉卓君葦?shù)氖郑瑖肃橹傲寺?ldquo;小姑”。卓君葦向她點點頭,示意自己沒關(guān)系。
“都沒關(guān)系了,不管怎么樣,我都長大了,健康平安的長大了。詩詩也長大了,所以,如果有另一個世界的話,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卓君葦沒有泣不成聲,只是心疼的無以復(fù)加,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十年時間,爸爸離開的疼痛絲毫不減,時間這味良藥治不了她的傷口。
拉著卓詩離開時,霧蒙蒙的天空開始放晴,陽光照進身后的祖墳中,每一個小山包都清晰的出現(xiàn)。
看到一條騰訊新聞:華中師范大學(xué)里,有一對傳奇母女,她們跨越年齡成為同窗。今年53歲的周亞松和女兒吳悠,都是音樂學(xué)院的全日制研究生。2016年,母女一起考研,原本陪女兒備考的周亞松,居然成功上榜,而女兒卻落榜。今年,女兒終于考研成功,成為周亞松的學(xué)妹。周亞松只想用自己的生活讓大家看到,人生為什么要有那么多限制?無論年齡多大,只要愿意去努力、去堅持,一定能小有成就。
在考上研究生之前,周亞松是湖南的一名普通公務(wù)員,從事人事檔案工作。為什么這個年齡會去考研究生?周亞松表示自己本來是“陪考”。女兒吳悠2013年大學(xué)畢業(yè),工作幾年后決定考研。“為了陪女兒考研嘛,最好的家教就是言傳身教,”母女倆一起去買考研資料,每本書都買了兩份,這樣的備考日子并不孤單。
戲劇性的是,2016年,周亞松與女兒一起走進考場。意料之外,周亞松居然一次考過,被華師錄取。女兒吳悠卻落榜了,于今年考上華師。
去年開學(xué),周亞松一個人來到學(xué)校報到,旁邊的家長都幫著孩子整理行李,也以為她是家屬中的一員。直到晚上,寢室里其他家長都要離開了,有人問她:“你孩子怎么還沒來呢?”周亞松有些尷尬回答:“我孩子不來,是我住這里。”一下子,周亞松就成為了一棟樓的焦點,家長和學(xué)生們都圍了過來,紛紛感慨:“太勵志了!”
如今,母女倆人同住一棟學(xué)生宿舍,53歲的媽媽住一樓,90后的女兒住五樓。吳悠和媽媽并不經(jīng)常見面,在學(xué)校里兩人就像普通的同學(xué):“媽媽學(xué)習(xí)很勤奮,雖然住在一起,我們也不能天天約飯。不過,我爭取每天下樓時經(jīng)過她的寢室。”
和任何一個普通的大學(xué)生一樣,她背著雙肩包、提著開水瓶、睡著高低鋪、在食堂里吃飯、在圖書館里看書,周亞松喜歡這樣的生活。
在學(xué)校里,周亞松成為最勤奮的學(xué)生之一。上課總是坐在第一排,從未遲到、早退、請假。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周亞松就在樹林里練聲。這一年的學(xué)習(xí)生活,周亞松感嘆道:“之前覺得考研難,現(xiàn)在覺得讀研更難,因為不僅要把老師講授的內(nèi)容完全消化,還要安排好自己選擇的課程。”
在提及未來的打算時,女兒吳悠表示希望能成為一名音樂教師,周亞松想嘗試進一步深造,比如繼續(xù)讀博,過上自己的理想生活,周亞松想回饋社會,開展一些公益課,參加公益演出,她想告訴大家,“年齡不是問題,只要自己愿意,就能做很多事。”她明媚的笑容上,有時會有小女生一般的單純,如她所愿,講述自己的故事,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到舒服的生活姿態(tài)。
大多數(shù)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學(xué)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拼盡全力給孩子創(chuàng)造最好的教育環(huán)境。但是卻往往忽略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