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8月,蔡孝乾為了躲避日本當局搜捕,離臺灣潛至福建漳州。從1929年2月起,他先后在漳州的石馬(龍海)中學和龍溪中學斷斷續(xù)續(xù)教了幾年書,還在詔安當過短時期的公路工程處臨時職員。為了做臺灣學生的工作,蔡曾在廈門住過一個時期。那時他與中*共中央只有橫的聯(lián)系,在組織工作上直接受上海的臺共總部領導。
1932年4月25日,紅軍攻下漳州后的第五天,地下檔員李文堂邀請他去蘇區(qū)工作。李文堂是海南人,海員出身,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蘇區(qū)執(zhí)行委員,1930年,他曾以巡視員的身份與蔡孝乾接觸過。在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安排下,1932年6月,蔡、李任紅一軍團政治部《紅色戰(zhàn)士報》編輯,后在列寧師范學校(團校)任教,教社會學和土地學,后參加“反帝同盟”,負責殖民地人民部工作。
在瑞金幾年,蔡孝乾為周恩來翻譯過日文本馬列著作,如佐野學著的《國家論》,以及另外一本日文書,列寧原著《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1934年1月作為臺灣代表,蔡孝乾參加了在瑞金召開的中華蘇維埃“二大”,并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委。1934年10月,他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長征中唯一的臺籍共產檔人。
參加長征是蔡孝乾最大的資產,蔡才在后來得以脫穎而出,當上臺灣地下檔最高領導。1935年10月到陜北后,蔡曉乾擔任了“反帝聯(lián)盟”(后改為“抗日聯(lián)盟”)主席。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蔡孝乾隨八路軍總部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上半年至下半年任八路軍總部野戰(zhàn)政治部敵工部部長(至1939年),負責管理日俘和對敵宣傳。
1937年11月4日,美國友人史沫特萊來到山西陽泉火車站八路軍總部,發(fā)現(xiàn)蔡孝乾幾人正在研究日本人的文件,這些敵工部的工作人員都會講日語,有些還是日本留學生。蔡負責處理一切繳獲的日方文件、日記和資料,也負責管理敵軍俘虜和對敵宣傳工作。蔡給她一份八路軍政治部致日軍官兵的宣言。以后幾天,史沫特萊和蔡孝乾等人同住黃土崖的一個山洞里。
翌日,一個日軍的漢奸翻譯被抓來,該翻譯是日本人辦的沈陽警察專門學校的畢業(yè)生,史沫特萊發(fā)現(xiàn)蔡孝乾的義憤填膺,對這名漢奸頗為鄙視。1938年12月,蔡孝乾任八路軍民運部部長兼敵工部部長。后因我檔“保護干部”的政策,考慮到前線危險很大,而蔡這樣的人才太少,遂將他調回延安。
日本士兵田光繁于1938年8月29日夜,在河北邢臺附近被八路軍游擊隊俘虜,不久被送到八路軍政治部。1984年,他回憶道:“十分幸運,平時接觸我們的八路軍干部都是精通日語的知識分子,他們十分平易近人。敵工部蔡部長是臺灣人。”
調回延安后,蔡孝乾曾在《群眾》、《八路軍軍政雜志》、《解放日報》上發(fā)表過《怎樣進行敵軍工作》、《臺灣的今昔》等文章。1941年10月,他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會,并被選為各民族反法西斯大聯(lián)盟執(zhí)委。12月在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聯(lián)盟第一次會議上被選為同盟常委。他還是有20多名成員的“臺灣獨立先鋒社”的負責人。
1946年夏秋之交,中*共中央上海局成立了,劉曉任書.記主持全面工作。1946年3月,蔡孝乾和張志忠(化名楊春霖、老吳,臺灣嘉義人,曾在抗大受訓,新四軍軍官)等準備回臺灣工作。5月,劉曉正式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檔臺灣省工作委員會”(簡稱“臺灣省工委”或“臺灣省工委會”),蔡孝乾任工委會書.記,陳澤民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洪幼樵任宣傳部部長、張志忠任武裝部部長。
1946年7月,蔡孝乾化名老鄭,從上海秘密返臺開展工作。陳澤民化名老陳、洪幼樵化名老劉,為他最重要的兩個助手。陳澤民在抗戰(zhàn)前在上海左翼作家聯(lián)盟時就加入了中*共,奉命隨蔡來臺時,已是有10多年檔齡的中*共老檔員了;洪幼樵1916年出生于廣東揭陽,1937年入檔,曾在抗大學習過,抗戰(zhàn)時在廣東、蘇北打游擊,具有武裝斗爭經驗。
從此,蔡孝乾、陳澤民、洪幼樵、張志忠和林英杰五人組成臺灣省工委,即成為共產檔在臺灣的“五巨頭”。
離開臺灣18年的蔡孝乾,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物是人非,他對戰(zhàn)后臺灣情況十分陌生,只好側重于聯(lián)絡老臺共檔員,建立組織。到1947年“二二八”起義前夕,臺灣省工委只有70多名檔員,弱小的臺共在起義中沒有發(fā)揮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