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有幾個老婆?梁啟超(1873年~1929年)是晚清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梁啟超的妻子是誰?
尚書指婚傳為佳話
梁啟超,廣東新會縣人。1891年梁啟超19歲時與李蕙仙結(jié)婚,李比梁大4歲,是清朝禮部尚書李端的堂妹。光緒十五年(1889),李端以內(nèi)閣大學士銜典試廣東。當時年僅17歲的梁啟超參試,他的文章立意新穎暢達,受到李的賞識而中舉。李端當即看上了這位才貌雙全的小伙子,做主把自己的堂妹許配給梁啟超為妻,婚禮在北京李家舉行,由李端親手操辦。梁、李完婚后,始終恩愛如初,在學術(shù)界傳為佳話。
李蕙仙雖出身名門,自幼熟讀詩書,家庭生活也較優(yōu)裕。但她這宦門閨秀與寒素之家的梁啟超結(jié)婚后,于第二年便隨丈夫一起回到老家廣東新會縣茶坑村拜見翁姑。梁家是個貧苦家庭,祖父、父親都靠教書維持生活,過著半耕半讀的日子,只有幾間房屋。盡管清貧,但梁啟超的父親還是把一間古書室布置成新房,讓新婚夫婦暫住。
南方炎熱潮濕的天氣,加上生活習慣的不同及語言不通,使李蕙仙在生活上有很大的困難,但她卻沒有任何怨言和不悅。她努力適應南方的生活環(huán)境,盡力操持家務。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當時梁啟超只身亡命日本,李蕙仙帶著女兒思順避難澳門,梁啟超的父親梁寶瑛(蓮澗)也帶著其他家屬一起避居澳門。在當時極艱險困難的情況下,李蕙仙代替梁啟超服侍老人,撫養(yǎng)幼苗,使梁啟超深為感動,在信中不斷地表露出感激之情和敬佩之心。同年10月6日,梁又在一信中寫道:“大人當此失意之時,煩惱定不知幾多,近日何如?不至生病乎?吾今遠在國外,侍奉之事,全托之于卿矣。卿明大義,必能設法慰解,以贖吾不孝之罪,吾惟有拜謝而已。卿我之患難交,非猶尋常眷屬而已。”

堅韌小妻挑起大梁
王桂荃是梁啟超的第二位夫人,四川人。王桂荃的身世很悲慘,4歲時不幸父親猝死,繼母虐待她,她從4歲到10歲被人轉(zhuǎn)賣了四次做丫頭。最后隨李蕙仙來到梁家,那時她已十幾歲,梁啟超才給她起了個大名,叫桂荃。1903年,她18歲時在李蕙仙的主張下和梁啟超結(jié)了婚。梁啟超說,她“是我們家極重要的人物”。
王桂荃雖出身貧苦,沒有機會讀書識字,但自幼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和梁啟超一起流亡到日本后,她接觸到日本現(xiàn)代文明,接受了新思潮,開闊了眼界,很快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東京話。她既是李蕙仙的得力助手,又是她各項意圖的忠實執(zhí)行者,還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并負責家務方面的對外聯(lián)系。王桂荃負擔著一大家人的飲食起居,用慈母的心照顧著孩子們。她每天督促孩子們做作業(yè)時,總是坐在一旁陪伴孩子們讀書、寫字,她也跟著讀。就這樣她學會了讀書看報,學會了記賬,以及寫簡單的信。她同樣也很理解很支持梁啟超的事業(yè),為了使其專心工作,她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使得家庭和睦安定。
王桂荃的生活十分簡樸,自己的吃穿都很節(jié)省,但對兒孫們和親友卻很大方,經(jīng)常接濟他們。1929年梁啟超去世,沒留多少遺產(chǎn),兒女們大多還在讀書,是她苦心把家維持下來,把兒女都培養(yǎng)成才。
梁啟超的9個子女依次為: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莊為梁啟超的原配夫人李蕙仙(1868年-1923年)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梁啟超的第二個夫人王桂荃(1885年-1924年)所生。
他們中的許多人后來都成為杰出的人才。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詩詞研究專家。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筑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梁思成長期從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學工作,在建筑理論、建筑教育思想、城市規(guī)劃理論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觀點,是我國古建筑研究的先驅(qū)者之一,也是我國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47年,他被推薦為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代表。同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因他在中國建筑學術(shù)上的重要貢獻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他當選為第一屆中國科學院院士、技術(shù)科學部委員。他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72年,在動亂中受盡屈辱和折磨的梁思成含冤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