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當初你怎么會嫁給爸的?”妻又追問?
“奶奶,你先回答我,是不是你們家是地主家,有好多地,我爺爺家就沒有你們家地多?”兒子問?
“你都聽誰說的,我小時候家里地是多,可北方誰家沒有幾畝地,只是后來“土改”都給沒收了,家里的光景也就不好了。”母親說。
臥鋪的沖動同學的母親 我與母親火車臥鋪真實故事
“那個時候,經(jīng)常有運動,一次運動下來家里就很困難,我爺爺和父親就是在那個時候先后離開的,窮的沒有飯吃,家里成份不好,也沒有人愿意幫助我們,住的房子被公社占了,分給我們的是兩間小平房,全靠我母親咬牙支撐,我讀完小學上中學,中學畢業(yè)后去鄉(xiāng)里藥店學徒,結(jié)果不到一個月就被攆回來了,名額被大隊書.記的女兒給頂了,你大舅也是才上完小學就不讓上學了,下面的兩個弟弟還小。”
“那爸他們家呢?”妻追著問?
“他們家那時候是中農(nóng),條件沒有我們家土改前好,就是這個成份才讓你爸有機會靠到省城去讀書,你爸呀,他們家兄弟姐妹四個,你爸是老二,上面有個姐姐,前年走了。那個時候你爸是我們那個鄉(xiāng)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農(nóng)村子弟,到60年代中期,正上學的時候由于文革學校停課,你爸爸還休學回到家,我就是那個時候才認識你爸爸的?”
“是不是很浪漫呢,像電視里那樣?”妻問?
“那個時候都是父母之命,哪有什么浪漫,在說我們兩家隔了5,6里遠,北方的農(nóng)村分隔遠著呢,我婆婆家讓人上門來提親,我們家成份不好,在說了你爸爸至少還讀過書,我爸爸和我母親覺得這門親事還行,讓人又去打聽了一下才定下來的。”母親說道。
“咱爸是否還經(jīng)常到你們家去做農(nóng)活?”
“那到?jīng)]有,新姑爺來怎么可能做農(nóng)活,倒是人家畢竟有文化,給我家記個賬,算個賬的什么還可以,那些粗活我媽怎么會讓他做?”
“奶奶,我爺爺不是去你們家果園里摘過果子,是不是真的?”
“哪有這事?我們家土改后,就剩3畝地,我弟弟還小,我爸身體不好,全靠你太姥姥和你大老舅做農(nóng)活,你爺爺還在上學,就是寒暑假回來也要先忙他們家的。”
“那你喜歡咱爸那點?”妻問?
“我們那時候就是父母一句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什么愛情不愛情的,用句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先結(jié)婚后戀愛。那像現(xiàn)在的年輕人,今天結(jié)婚明天離的。要說你爸呀,那干活和記賬是沒有說的,你爸在家的時候還給他們大隊里記例工分。”
“你爸真是個心細的人,他來這工作幾十年工作很少出差錯,我69年到四川來看他,在回去的時候他在城里花兩塊前買的這塊毛毯,我當時說不買,太貴了,可他執(zhí)意要買。”
這個就是上世紀我的父親母親的愛情,說是愛情不如說是親情更確切些,因為在那個愛情顯得極其匱乏的時代,父親母親情投意和,風雨無阻攜手走了將近半個世紀,他們大多也都只有婚姻而沒有過愛情。媒妁之言下兩個人匆促草率地綁定成一體,感情上他們基本上是糊里糊涂的失語狀態(tài),默默地,從此就是一生。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發(fā)現(xiàn)我開始對我父母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愛情有了一種幻想,那種幻想有一段時間在我的心里像一團火焰,簇簇跳動。最好的婚姻是精神上的門當戶對,我的父母的由于時代背景下的不幸卻有幸的走到一起,成就了一輩子相濡以沫,恩愛幸福的婚姻。
最完美的結(jié)合莫過于門當戶對,興趣相投,性格互補,說得來話,過得了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