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到鄰村去看電影,不僅僅需要走路這么簡單,有時還需要乘船過渡口。像我村和木樨村就是,面對面,就隔著一條不寬的河。來往只有一條木船,靠著船上面的一條鋼絲繩來往穿梭。
白天還好,秩序井然。然而一到對面晚上放電影時,電影開始前,大家一齊擠在渡口你推我搡。渡船一到,全部蜂擁而上,總免不了有那么幾個人“撲通,撲通”掉下水。放映結(jié)束后,情況依然沒有改觀,都想擠在第一時間回到家,同樣免不了又有幾個人成了落湯雞。如果不幸“中獎”,不免讓人惱火而沮喪。
同樣讓人感到沮喪的還有,如果遇到發(fā)電機不工作或停電不放映的情況,我們會很失落、很沮喪,甚至會很難過。如果遭遇下雨,心里的那個焦急簡直無法形容,恨不得自己頂一塊偌大的帳幕幫放映員遮風擋雨,幫所有的人遮風擋雨,讓電影完完整整地放完。
后來,有了電影院,有了電視,沒露天電影了,也不需要南征北戰(zhàn)了,F(xiàn)在人到中年,有時還會想到當年走村串戶看電影的情景。有一天,我路過原來的那渡口,渡船早已不在了。我忽然想,當初我們?yōu)槭裁捶且爸羲奈kU,千軍萬馬都想在那個時間擠上船?為什么我們不等一等,等到人少了再安安全全過河呢?
到今天,我還是沒有完全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