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鳳仙得知噩耗后,痛不欲生,長歌當哭,心魂已然消散。在追悼會開到中途的時候,她一身白衣悄然而至,還送來兩幅挽聯(lián):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九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余生,萍水姻詸n梢幻?/p>
十八載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春秋
正文前的一行小字寫著:“今世知音來生續(xù)緣松坡先生小別”,落款“鳳云敬挽”。這兩聯(lián)工整貼切,有如恨海啼鵑望白云蒼莽,愛厚悲深而又深自收斂,一時傳遍京城,膾炙人口。
小鳳仙和蔡鍔的傳奇經(jīng)歷只是短暫一瞬。她傾力幫助蔡鍔掩人耳目,當蔡鍔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逃北京后,一切都完成了,她和蔡鍔也就緣盡了。當她夢醒,四周已是空寂無人,她獨自在一個傳奇而密云的城市里,周遭只剩下八大胡同里細碎的流光,巷子深處有槐花的香氣在暗暗浮動。
然而現(xiàn)代女性的精明算計和功利心,有可能會在這里失效。蔡鍔與小鳳仙的風塵之戀,如果不是發(fā)生在那個時代,也就不會有傳奇的色彩了。香港作家陶杰對小鳳仙有一個極高的贊譽:
民國的女子覺醒,不僅是一眾大家閨秀邁進學堂,而是遠在林徽因、張愛玲、潘玉良等漂洋過海之前,就已經(jīng)出了個小鳳仙:即不讀圣賢書,也不懂洋文,身上穿的是旗裝和繡花鞋,卻能慧眼如炬,深明大義。

誠哉斯言。后來這位出自青樓的俠義女子,其作為蔡家人的身份,終于得到了蔡氏后人的確認,這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對于小鳳仙來說,如紅拂、李香君、柳如是一樣,即使身陷風塵,卻注定不會只是一塊鮮艷的花牌,而是超越了自己的時代與自身的境界。

關于小鳳仙與蔡鍔經(jīng)常相會的地方,有說在陜西巷,有說在百順胡同,也有說在櫻桃斜街,從陜西巷走到櫻桃斜街,不過只有三五分鐘的路。據(jù)說那附近的“文君閣”,就是兩人最后見面并從那里出逃的地方。該樓是雙層純木結構的老建筑,紅廊綠檐環(huán)繞,始建于乾隆年間,最早曾是荔州會館。前兩年的時候,曾有經(jīng)營者在那里開過一個知音茶館,偶爾會有人回憶起那些個前塵往事、陳年舊影,裊裊茶香里,婉約與鏗鏘,鐵血與浪漫、俠義與旖旎,這些傳奇的色澤保鮮了舊夢的質感,使之能夠穿透時間的屏障,一直綿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