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祎倒是防御主義者,不過他也只是限制姜維用兵數(shù)量,不限制他用兵。等到費祎死后,(是被魏國降將所殺,真讓人懷疑是假降,專門來做刺客的,不過蜀漢對降將真不錯)姜維就任大將軍,他就開始一意北伐了。
第二件事,就是姜維對漢中的政策,姜維北伐因為受到郭準,鄧艾,司馬望抵御,雖然有勝果,但是不大。姜維后來對漢中采用了誘敵進入的戰(zhàn)略。本來漢中在魏延守衛(wèi)時一直采用“實兵諸圍以御外敵”的政策,后來繼任將領(lǐng)大都使用這方略,等到姜維來覺得這樣雖然守的住,但是只是防御,不能傷敵,所以就采用解開防御,筑城要塞,誘敵深入,待敵糧草盡時再出擊的方式。這招可見姜維的膽子之大,想必當(dāng)年諸葛亮換成他一定同意出子午谷一計。不過這樣的戰(zhàn)略實在不算上佳,雖然誘敵深入也是一計,但是做的太明顯了,何況魏延的方略一直行之有效,為何一定要放棄呢?后來鄧艾,鐘會進攻時,各城就被各個擊破了。姜維不得不退守劍閣。姜維的膽子太大,膽子大是名將成就事業(yè)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膽子太大,運氣又不好就有點倒霉了。在說姜維結(jié)局之前,先說說他的武功,大家很多人玩過三國游戲,一般說前三國時代武功第一的是呂布,后三國時代武功第一的是姜維,還有一說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guān)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那姜維武功到底多高呢?我覺得不說演義里的故事不能當(dāng)真,演義里為了好看,常常安排單挑,郭淮就被姜維射傷致死了,而年老的趙云還打不過姜維,只是這些史實上都沒說到,史實上也不可能說武功什么的啊。唯一可以證明姜維武功的就是在亂兵的時候他面對亂兵還殺死無數(shù)人,最后還自己自刎而死。在以寡敵眾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殺多人后自刎,姜維的武功一定是很不錯的。
最后說姜維的結(jié)局吧,他守住劍閣,擋住鐘會,假如一直這樣耗下去,等鐘會他們糧盡退兵就退兵了。“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偏偏鄧艾出奇兵,由陰平入蜀,破諸葛瞻于綿竹,威脅成都,后主請降于艾。(說起來諸葛瞻在綿竹一戰(zhàn),開始還勝了初戰(zhàn),但是鄧艾嚴令之下終告不敵,這說明當(dāng)時的蜀軍并不太弱,魏軍不是很強,尤其魏軍孤軍深入,假如人多糧就不足,人少戰(zhàn)力不夠,綿竹一戰(zhàn)應(yīng)以固守為上,諸葛瞻不應(yīng)該和魏軍直接交鋒,比起他父親諸葛亮,諸葛瞻還是嫩了點,而到了成都,后主也可以選擇固守待援,或者離城而走,結(jié)果不走不守,直接投降,倒是佩服的很,要知蜀軍還有戰(zhàn)力,東部和南部還有鎮(zhèn)守的蜀軍,只要守幾日或離開。鄧艾偏軍難有作為,也難怪姜維的屬下忿忿不平了。不過蜀中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總是不敵中原或東南之兵,三國的蜀漢已經(jīng)是表現(xiàn)最好的了。)
聽聞成都投降,姜維也投降了鐘會,(鐘會對姜維很好,應(yīng)該是很佩服姜維吧。)不過他的
投降也是一大膽的計策,他先是煽動鐘會殺了鄧艾,再煽動鐘會謀反。估計是說了:只要你謀反,我保證蜀中的士兵都支持你,。而鐘會動心了。:“但取鄧艾,相國知我能獨辦之。今來大重,必覺我異矣。便當(dāng)速發(fā)。事成?傻锰煜。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鐘會也是早有反志,再加姜維一煽動,就相信了,只是假如他用用腦子就應(yīng)該明白,他手下的魏軍并不是完全服從于他,而蜀軍只服從姜維一人,假如真入長安,打中原,那最得利的還是姜維,而退回蜀中,那蜀中只能依靠姜維,怎么都是受制于人。不過說真的,萬事都在一搏,鐘會也知道司馬昭對他有些懷疑了,反正都是死,不如搏一次呢,假如姜維和他合作,大事確實可成,只是姜維對蜀漢忠心耿耿,他這一計劃就是為了恢復(fù)蜀漢。假如一旦事成,姜維一下反敗為勝,可以成就天下異策,不世之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