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曾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慈禧率光緒和文武百官出逃后返京,走到保定住下。太后睡覺的地方被褥鋪陳華美,李蓮英住的稍差一點,但也很不錯。而光緒睡覺的地方卻很凄慘。李蓮英侍候慈禧睡下后前來探望,見光緒在燈前枯坐,小太監(jiān)無一人在殿內(nèi)值班。一問才知皇帝竟然鋪的蓋的都沒有,時值隆冬季節(jié),根本無法睡覺。李蓮英當即跪下抱著光緒的腿痛哭:“奴才們罪該萬死!”并把自己的被褥抱來讓光緒使用。光緒后來回憶西逃的苦楚時曾說:“若無李安達(對太監(jiān)稱安達,是一種尊敬或巴結(jié)的意思),我活不到今天。”
退休
戊戌變法后,李蓮英出言謹慎,沒有鮮明地表態(tài)站在慈禧一邊,慈禧從此在感情上對他有些疏遠。西逃回到北京后,李蓮英認為自己這一輩子侍候皇家還是盡職盡責的,可以考慮退休了。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儀鸞殿。李蓮英辦理完慈禧的喪事,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離開生活了51年的皇宮。
1985年,佟洵發(fā)表文章《李蓮英死因之謎》。文章中,不僅首次披露了1966年挖掘李蓮英之墓的全過程,以及李蓮英身首異處的真相,更提出了李蓮英死于非命的觀點。但在學界,卻有不同的聲音。唐益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這些年來,他幾乎翻閱了全部的清代太監(jiān)檔案。對于李蓮英究竟是否死于非命,他并沒有給出肯定或否定的評斷,但他認為,在那些流傳于民間的種種說法中,有諸多值得商榷之處。
在唐益年眼中,機警圓滑的李蓮英絕不可能是被宮中仇敵所殺。唐益年認為,在清朝開國之初,順治皇帝就立了一個鐵牌,規(guī)定了太監(jiān)不許干預朝政,所以李蓮英根本不可能參與朝廷內(nèi)的檔派之爭,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可能得罪了革.命檔人,等他臨死出宮時,對于政事更沒影響了,所以殺他沒任何意義。同時唐益年還認為,李蓮英被悍匪殺死于討債路上的故事更是杜撰。無論是李蓮英的財富地位,還是他離宮后歲過甲子的年齡,都不可能親自出門討要債務。
在民間,關(guān)于李蓮英之死有多種說法。有傳說,他死于革.命檔之手。因為李蓮英正好死在辛亥革.命時期。此外,有傳言說李蓮英被宮中的仇敵所害,也有人說他被殺死在去山東討債的路上。
但李蓮英的過繼孫女李樂正說,祖父死于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但有專家懷疑了這種解釋,因為按1911年3月4日來講,正是初春季節(jié),這個季節(jié)得痢疾讓人費解。
對于這些不同版本的傳言,雖然都沒有找到李蓮英被殺的直接證據(jù),但專家認為,那些史料中模糊的記載,以及散布于民間的傳聞,以至李蓮英后人言語中的破綻,都已經(jīng)暗示了李蓮英之死的種種蹊蹺。

1966年的時候,人們曾經(jīng)打開過李蓮英的墳墓,人們確實在他的墳墓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珍寶,如象乒乓球一樣大小的寶珠,金子做的煙碟以及數(shù)不清的珍珠、翡翠、瑪瑙等寶物。不過令人吃驚的是,他的棺材里除一顆頭顱和一條長辮子外,沒有尸身。
當年,陵墓占地約有二十多畝,由南向北延伸,墓地最北端是一座金水橋,由橋向北是整個墓地中最有氣勢的一座漢白玉質(zhì)地的牌樓。
這個牌樓上面有匾額,寫的是“欽賜李大總管之墓”,牌坊上首寫的是“閬苑清風”,下首寫的是“仙臺飄渺”,兩個柱子上還有一副對聯(lián):通幽向明昭垂萬禩,大中至正鞏固千秋。

咸豐七年十月十一日進宮
清宮檔案的記載也證明,李蓮英是于咸豐七年十月十一日由鄭親王端華府送進皇宮當太監(jiān)的,但年齡是13歲。也許李蓮英在凈了身之后,沒有直接到皇宮當差,而是在王府當了幾年的差,才被鄭親王送進皇宮的。
李蓮英入宮后的名字叫李進喜,他進宮14年的時候才由慈禧太后起名蓮英。李蓮英入宮之時,正值太監(jiān)安德海被慈禧太后寵愛,紅得發(fā)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