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司馬懿是希望曹操乘勝進軍,一舉奪取益州。按當時曹操和劉備的力量對比,曹操是有可能趁劉備立足未穩(wěn)拿下益州的。即使打不下來,也可以震懾劉備。但曹操似乎沒有勇氣繼續(xù)南下攻占益州。他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曹操沒有聽從司馬懿的意見,司馬懿也很知趣,不再堅持。
“得隴望蜀”似乎指司馬懿貪心不知足。但是司馬懿的建議立足點高,認為得到漢中后,乘勝進軍,以攻為守,即使不能完全消滅劉備,也可以重創(chuàng)劉備,以保漢中不丟。從這點看,他具有戰(zhàn)略眼光。曹操沒有采納司馬懿的建議,結果后來漢中得而復失,還損失了一員大將。
之二,興辦軍屯,具有經(jīng)濟頭腦。
軍糧是軍隊的重要物質(zhì)基礎,東漢末年,社會動亂,農(nóng)民流散,土地荒蕪,軍隊糧食奇缺,曹操為解決軍糧問題,于196年實行屯田,把流散的農(nóng)民組織起來,以管理軍隊的方式組織生產(chǎn),屯田當年就大見成效,是為民屯。建安末年,戰(zhàn)爭減少,司馬懿又向曹操提出利用軍隊屯田的建議。他說:“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余萬,非經(jīng)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且耕且守”就是軍屯。曹操采納了建議,命令軍隊不打仗時種地,從事生產(chǎn),“務農(nóng)積谷,國用豐贍”。建議實行軍屯是司馬懿對曹魏政權的一大貢獻,減輕了zf的負擔。
之三,利用矛盾,顯示軍事才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鎮(zhèn)守荊州的蜀將關羽率軍攻魏將曹仁于樊(湖北襄樊市)。關羽引漢水淹樊城,駐扎樊城的于禁七支部隊全被淹死,史稱“水淹七軍”。此時關羽聲勢大振,威鎮(zhèn)中原。曹操擔心樊城失守,許昌不穩(wěn),想遷都河北,以躲避關羽的鋒芒。司馬懿時為曹操的軍司馬,他經(jīng)過認真分析局勢后,向曹操建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zhàn)守之所失,于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nèi)疏,羽之得意,權所不愿也?捎鳈嗨,令掎其后,則樊圍自解”。
司馬懿的意思是:于禁雖遭水淹,但整個戰(zhàn)局沒有失敗,如果遷都,不僅會造成“示敵以弱”,還會造成民眾不安,政權不穩(wěn);所以不能遷都。孫權、劉備明和暗不和,應與孫權秘密聯(lián)合,讓孫權在后面牽制關羽,前后夾擊,打敗關羽,解救樊城之圍。
曹操采納了司馬懿的這個建議,派使者去見孫權,魏吳經(jīng)過密謀達成了聯(lián)合進攻關羽的計劃。在魏吳軍隊南北夾擊下,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后兵敗被殺。這一仗的勝利,展示了司馬懿善于利用矛盾,擊破敵人的軍事才能。
司馬懿的才華和對曹魏政權的貢獻使曹操漸漸打消了對他的懷疑,甚至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接近、輔佐曹丕。
曹丕稱帝之后,曹丕對司馬懿非常佩服,他每次向司馬懿問計“輒有奇策”。司馬懿在抗擊諸葛亮北伐、發(fā)展經(jīng)濟、興辦屯田等諸多大事上功績顯赫,逐漸成為曹魏朝廷最具影響力的大臣。
司馬懿取代曹魏的政治野心是何時形成的?
司馬懿取代曹魏之心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曹操時期,司馬懿不顯山不露水,因為曹操的權勢在司馬懿之上。曹操死后,曹氏父子一代不如一代,這本身就容易使權臣產(chǎn)生非分之想。而司馬懿超人的才干,卓越的功績,也容易被認為有政治野心。雖然你沒做什么,但有人已經(jīng)感覺到了。